本文目錄:可按標題跳到每一節。
相應時間:經常都提的「解經不如行經」,就是說要實際、實踐、實用的意思,背經學字不及一秒的個人實證啊。
這篇短文會以一些常用的 Fancy Words 去相應一下昨日的 Live,希望助到大家有更好的沉澱和穿透。
由肢體到心念
昨日 Q&A Live 的話題,第一個問題圍繞的是「轉念」的意思:
正如片中所說,我個人覺得現代瑜伽的運動形象是對起步者來說是正面事,至少能多動身體。
然而,肢體練習跟開發意識之間是需要好精細的步驟和橋梁的(這個過程才算是瑜伽),而不是講着一套但做着另一套* 就會有一日忽然平靜。
第二個問題圍繞的是 Struggling,即是經籍中的「苦」(梵文:Klesha),無苦集滅道的苦。
苦,在《瑜伽經》第一章已 pinpoint 指出過 5 大使人自動輪迴於 Struggling 的起因,也即是佛學中的 3 毒貪、嗔、痴。**
以肢體方式起步,過程中也必須要有正確的方向和方法才可以達到所謂的「以身治心」,即是說,第一和第二個問題之間的關連是什麽呢?怎樣練才能越練越少日常的 struggling?
*講一套:瑜伽乜瑜伽物
做着另一套:背住身體結構名字去擺個老作甫屎維持幾秒、局部訓練,這種練習即使是在人體結構上的邏輯亦是完全錯誤,莫說是瑜伽了。
**佛理中的 3 毒,亦可延伸到去《瑜伽經》 5 毒中的無明 Adviya 和我見 Asmita ,只是分類不同,然而對「苦」的解剖都是沒有彼此,是一樣精確。
此時的藝術 – 正念 Mindfulness
由練習方向到 Struggling,延伸至第三、四、五個問題就是入直路的話題:此時的藝術,又稱「正念 Mindfulness」。
心念散亂時,就越有慣性的過度猜度,就越會慣性輪迴於過去的不安或者自創的虛構未來 (too much “what if”),而就是永遠都嚐不到此時,就是無辦法認識實實在在的當下。
明明每一刻都是新的一刻,但偏偏就把整個今天做成明天的「苦昨天」。
久而久之,連片中所說膠化自己的能力都逐漸流走了,每刻都是過着人家眼中的生活。
那有什麼辦法不會自製五花百門的理由去 struggle ?
能看到正念的大意義嗎?
正念不是限於近年廣為人知的敲敲砵、合眼休息或拉拉筋的練習啊。
正念是每個念頭的生起和減滅之間
每個起心動念間的時間單位是剎那
在 live 中提過的每一個 Struggle / 過度嚴肅 / 無安全感等等,苦昨天或者是不溫不火的當下等等,都是每人的慣性起心和動念,都是發生在每一個剎那的。
瑜伽就是「轉念」的學問,就是調控這些剎那的生滅。
「念」的意思就是剎那生滅的習慣,都是看似不由自主的,但可以調教。
而所有經籍就是「心念的解剖學」Mental Anatomy,所以「心念」是很前瞻性的科學,完全不是虛無飄渺的口訣啊。
但是,再知道幾多經說但無手段去練習的話,都不會改寫到你現在的剎那的啊,再知道什麼 3 毒 5 毒、有我無明都只不過是無聊的紙上談兵,都是不會改寫到你現在的思考頻道的,每學一新字都只是你的新包袱而已。
而說好的所謂正念,極其量也只能在一些瑜伽課中的某些時段僥倖發生,離開班房就繼續五花百門的苦了。
相關文章:Ksana 剎那 – 每念之間
“Ksana 的意思是每一念之間的時間單位,一個剎那也有分為微我或宏我嘅層次。
有典籍說一念中有 60 剎那,一個「彈指」間就有 400 念。都是發生在內在宇宙的標準。“
鼻子只是呼吸的門口
要達到真正的轉念效果(把剎那改道)的唯一橋梁是從精身出發 。是的,「精身」是 Fancy 字眼去拋你,最貼地的詞語就是呼吸。
鼻子呼吸只是外氣,將氣帶到入身才是內氣,才是調息的開始、才是呼吸的主要原因,氣入到體內是需要不同方法去調較才是「調控精身」(呼吸法 Pranayama) 的開始啊。
- 式子的目的是把肢體狀態還原,和在不同體式中處理能量的流向
- 第一和第二個問題之間的橋梁是「精身」,即是呼吸意向和覺知
- 精身的調控是直接增加「留住此時」的正念能力
(可分別在 瑜伽是什麽 和 Hatha Yoga 的 6 個瑜伽法 中參考一下精身的基本)
這不只是瑜伽觀的學說,半廣告時間,即使是在現代解剖學的認知中,由鼻吸入空氣後會如何直接影響姿勢、肌肉、活動、腦部、情緒、記億等等,都一樣可以跟苦、精身、剎那等配對地解說的,只是單單只從這個肉身去了解的話是不足夠的,準備中的呼吸法工作坊是會有篇幅淺談啊。
調控剎那是瑜伽的目的,瑜伽法是改寫剎那生滅的鎖匙;
這把人人合用的鎖匙是呼吸法;
在瑜伽班中能有調息帶來的實際體驗,持續恒常才可以從體驗上再建立出變化,才可以把「班房帶回生活上」的,明白嘛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