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Karma Yoga 瑜伽修養】 Seva 的意思 – 瑜伽導師的操守

不同人看瑜伽老師的資格都有不同的準則,未必會有一致的答案,然而有些心態我個人認為是必要的,是瑜伽老師這銜頭下必要有的操守,否則都只是讀屎片和教屎片,法官大人。
Seva 無我觀是每一個瑜伽行者的必要修鍊,至少也要有這夥種子深深的種在內心,慢慢裁種。

Seva 無我 – 放下包袱。
是每個瑜伽行者的必要練習。

梵文 Seva 的意思是 selfless service,無私無我的奉獻,把自我理益放到最後的行動。 Seva 是瑜伽領域中的軸心修鍊,也是著名經典《薄伽梵歌 Bhagavad Gītā》的核心。瑜伽行者之所以要修鍊 Seva ,目的是明白如一、大同 (oneness) 的練習,重建自我觀。

在瑜伽哲學中,人的自我定性很强,這些主觀定性都是建立於我們本來的個性之外的,都是破壞着我們和諧的因根。

・靈性增長跟年歲無關

所謂的自我主觀定性,即是對外的個性和價值觀念,梵文是 Akamhara 我執。
我執離不開都是由事業成就、外貎、專長、物質、累積的經歷等等日常事堆砌出來,我們每天都是揹着這幾件事而行,每天也會繼續經營這幾件事,再讓明天揹着今天,是不會有終結的循環。
看似自然的發展,但先問一問自己,我們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滿足?是不是一年比一年過得歡悅呢?年紀越長是不是必然比年少時過得開心?答案都心裏有數了。

・自以為是的標準

很多時候日常與人的磨擦,都是覺得對方對自己做得不足、對方無好好聆聽自己、對方不懂體諒自己、對方做出了跟自己價值觀有違的事、對方這樣那樣,這個對方可以是你的另一半、父母、子女、同事。

生活上我們都充滿了這些自以為標準的標準,然後當人家不能遵守就自己拿氣來生,你覺得我們是不是很可笑?

人越成長這些自我標準也反而越多。

・一天比一天少,才是實在的自我增值

以無我的行為去削減我執的修鍊,是放下這些累積包袱的心態練習,很有意思。
也可能是要幾輩子的練習,但每一天每一步有個過程就是最重要。

明白自己的情緒喜惡不是世界的中心、言行不會建基於主觀認為的得失上。 Seva 是以單純的發心去削除個人執取的包袱的過程,令我們從新認識得失,幫個性重新塑形。

💡相關文章:
【Samskara 習氣】不吃肉就是 Ahimsa 的不傷害和慈悲?
Seva,無我的服務,是放下執見、削減習氣 Samsakara 的過程,這篇文章用了我自身一件小插曲講過一下什麽是習氣。


能以這發心出發就是 Seva 的理念,那你做的就是 Karma Yoga 行動瑜伽 。

Karma Yoga 行動瑜伽

用正確發心的心念去生活,從生活中修到所得。

seva
電影 <<Eat, Pray, Love>> 中的 Julia Roberts 到印度的修練所時,都加插了Seva work 抺地的情節。

做慈善不是 Seva 的準則

做慈善活動、義教或者不收取俸祿的事是很廣泛的「Seva work」。在印度的傳統修行所 (Ashram) 中,入住的練習者每天的時間表也有時段名為 Seva Work,這時段是輪流為整個修行所清潔,是放下社會身段的體驗和練習。

然而,是不是每一位清潔工友就是在做 Seva work 呢?瑜伽修行者的 seva work 是不是就僅限於免費和收費?
不可能每人每天都派米的,在社會需要有收入來維持生活也是正常不過,所以 Seva 不一定跟慈善劃上等號,有收入的工作也不是一件錯事。

相信大家都明白發心的意念不是限於形相上的,正如之前說過一篇屠夫上師的故事

Seva 與否不能單單跟是不是免費而掛鈎的,在做功德事項時腦後有把「”我”在做好事」「”我” 在幫人」的聲音,就已經是一個有求於事的本質,不是單純的發心,一樣都是把自己做過的事砌在「自己」這個品牌上,都是以主觀的得失而行,這都是「我見的執取」的例子。

看到嘛?Seva 不容易,但個人覺得把每件事看得單純一點就可以。

行動瑜伽 karma yoga 瑜伽導師操守

教瑜伽是行動瑜伽的一部分,瑜伽班的 Seva Work

「我執」的顯露是練習瑜伽的人都懂的,那聲稱的「瑜伽老師」又怎可能有例外,合理?

現代教瑜伽當然離不開商業考量的,尤其在城市生活每一件事也要成本,所以個人應為收費與否不在此限的,如上段所說,瑜伽是先練發心。

Seva 無我觀是每一個瑜伽行者的必要修鍊,至少也要有這夥種子深深的種在內心,慢慢裁種。

個人覺得在瑜伽班中,這幾項都是瑜伽老師的基本操守,也是基本的 Seva 無我修鍊,都是「無我、無私的奉獻 Selfless Service」的修鍊。

  • 瑜伽老師不是主角

    每個出席於瑜伽班的練習者都是在尋找一些自身方向的,作為課堂導師,要明白練習者才是自己的主角,課堂的融合度才是整個堂的軸心,而不是這個導師。
    導師只是一個信差 messenger 去引導領練習者的獨立體驗,去令整個課堂融合一起。

  • 摘下「瑜伽老師」的帽子

    尤其在近代,瑜伽老師實屬限時的角色扮演而已,有在教班的不是一個光環,也不是一個身份,越經常掛着「我是瑜伽老師」在口邊的人其實目的是什麼?在教班的就不用練不用學了?這不是在跟「學生」分你我、分高低的行為是什麼?

  • 因材施教,不要討好學生

    如果以瑜伽導師自居的,應該不難看得到很想學一件事和需要學一件事的分別。作為導師的要懂拒絕請求,不要以學生的歡心為指標。

  • 課堂人數不等於瑜伽老師的價值

    要明白一個團體瑜伽班的出席人數有不同原因的,即使你目前是學生的選擇,也只是說明人家想從你身上得到一些事,而這些事不一定是好東西,可能只是吸引力法則,物以類聚,人以帬分的定律。
    滿座的情況的確容易生起滿足感,但要小心處理自己的感受,要明白爽歪歪這種感覺的成因。不沉淪下去就可,要時刻警覺。

    為出席人數而生起的分別心,自然在人數少的班中表現就會有落差,這樣對人數少的班的練習者很不公平。
    明明每人都需要練習,人家的得益怎能因為你的自我虛榮心影響?你是什麽人?

    要明白大都只是彼此的過客,珍惜這時的緣分更為實際。

  • 不要因私利而限制學生的進度 (1)

    團體班有共修的力量,是私人課不能得到的,也可以鍛鍊練習者不比較和互相學習的精神;私人班的集中性很高,練習者會更加容易取得合自己的練習。
    認為私人班越多是成功的瑜伽老師是很無稽的量度。

  • 不要因私心而限制學生的進度 (2)

    靈性的增長很難用年期去衡量,不少人只要通一通盲點,在肢體和智慧上的增長可以突然躍進,作為瑜伽行者應該明白這個道理,今天所謂的「老師」和「學生」的關係是很階段性和暫時性。
    學生會很容易偶像化老師,其實同時,所謂老師的也不要讓學生成為自己的安全網,要適時放手鼓勵學生走去另一階段,要明白每人能授的都有限。

教瑜伽是一個服務

Seva 是瑜伽修鍊的內涵,是可以很生活化的,應該說瑜伽本來就是生活化的事。
所以作為「瑜伽老師」的,如果在限時的瑜伽班中也不能以最基本的無我念,在限時的班也不能 Karma Yoga,那走出班房時也自然就更加無譜,那到底平時練什麽?教的瑜伽是教什麽?

教瑜伽,本來就是一個服務。走入瑜伽班「教瑜伽」是生活之一,所以個人認為,把守住無我觀去分享所得,是每個瑜伽老師的必要的先決操守啊。

相關文章

梵文 Sādhanā 是修持的意思,持續修改言行。 瑜伽是一輩子的修持。

Carmen Lam
林嘉儀

金 / Auntie Gold,1981 年香港生。婚了,家有兩只貓咪。
這網是舒發的治療室,分享瑜伽觀的基礎,寫一下常見的瑜伽問題、生活雜項。
小組瑜伽班|教室在中環

Prana Yoga HK
般那瑜伽工作室

每月小組班、工作坊或特別班。

接收通知

訂閱工作坊、特別班及精選文章的更新

有聲音說 Social Networks 很容易忽略 workshop / special class 的更新。
所以回歸原始加一個以電郵通知的選擇。
(我沒有濫發的資源所以不用擔心,哈哈。視乎安排,可能 1 個月才收到一次通知。)

    (可以隨時取消訂閱)

    特別班 / 工作坊

    不定時舉行的特別班,按圖了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