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:可直接往下閱讀,或按標題跳到每一節。
上堂前能否靜心
能不能顧及四周環境固然是很基本的個人修養條件,但其實我自己認為,輕聲閒談其實無傷大雅。
(當然就是看聲線及整體環境呀,用常識,用常識,用常識。)
尤其都市人都是從公司趕來練習,滿腦子仍然是塞滿瑣事,什至在開始練習時也只能是機械人般,能死板地跟好指令又怎樣?眉頭都從未放開過。只有肢體在盲目跟指令然而腦筋還一直動的,這種沉重散亂的狀態要時間及技巧打破,所以視乎環境,開始練習之前的空間能有點生氣也無妨,可以輕度舒解一下也是好事,所以個人覺得這點不能太武斷。
而同時,自己是不是容易受少少聲音影響也可以是判斷自身程度的標準?
親身經歷,有次在開始練習前,有幾位同學很久未在班房聚頭,一碰面就寒暄談笑起來,也不是沒有盡量控制自己聲浪,未談得上是無禮貌。
我看到有兩種反應,一是覺得很吵耳,什至怒目而視; 另一種是這幾位同學的開心感染,可以繼續保持輕鬆的狀態,聽到笑話也在旁會心微笑。
氣息
氣息的簡稱可以是呼吸,例如 Pranayama 的譯意可以是呼吸控制 / 氣息調控 / 氣息擴張,之類。
從氣息觀察程度,這裏的氣息也可以包含了肢體飽滿度、臉色血氣狀態、眼神狀態、髮相、聲線等等的,這些看似抽像的領域其實是很實在的條件,拿顏色為例子:
你不能想出一種未見過的顏色的,你試試看?
同理,很多在我們自身的自然領域中,你能感受或驟眼就看到多少是視乎個人實證經驗的,你必須要看過 7 色彩虹的影像才有第二次的能辨力,對嗎?
所以,不但每個練習者都是在調節氣息,而同時也是不斷在開拓觀察力呢!
感覺
「感覺」的能力跟視力聽力的其他感官能力是一樣,一樣是可以調較和提升,一樣有錯覺、有鈍利之分。
跟「氣息」一樣,感覺不一定是心理作用的,而是一種實在的溝通功能。
每人時時刻刻都在散發在很大量的數據,你是什麽人當然對方可以看得到;接收的人能接收多少和準確的程度,也是在於接收者程度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