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時印度已有一套很精微的時間運算系統,跟現代最大的差別,是現代我們熟知的時間是按外域計算 – 以太陽地球的運轉 pattern 量度,但忽略了人本身的宇宙系統。
剎那的英文簡意可以是 moment 或 split second,而其實剎那是從梵文 Ksana 的直接譯音。
Ksana 的意思是每一念之間的時間單位,一個剎那也有分為微我或宏我嘅層次。
有典籍說一念中有 75 剎那,一個「彈指」間就有 400 念。都是發生在內在宇宙的標準。
用網速去做例子就很易明,網絡傳輸每秒間可以閱讀上百上千個 data 然後下一秒層遞地運算,如此類推每一秒地推算運作。你現在看着這文的背景顏色、文字顏色、文字、圖片等等,都要經過每秒的多重運算才能流暢地呈現。
網絡上的相或影片不清不順暢,不是媒體的問題,而是你的網絡運算同時在 multitask ,影響着你接收的效果。
外域的一秒間就有這麽多的運算,而我們每天的日常一直運用中。
每一念生滅之間亦一樣。
一個剎那,一個念頭、每一念之間都是有層遞的,一樣是有運算模式,一樣是可以調較。
一念成形前全部都是習慣驅使(習氣 Samskara) ,瑜伽練習目的是重調習慣,把慣性的念頭改道,重組我們的剎那。即使是剛起步由前彎身做起的,目的都是一樣。
喜怒哀樂怨狠、每一個決策、選擇等等反應,都是在習氣驅動的運算模式所生成的剎那影像。
大家的剎那長度都是均等的,世界都是一樣,差別是我們每人的接收層次,是剎那的分別。